每逢 Q4 大促或区域购物节,独立站商家往往会经历从“订单爆发”到“流量骤降”的陡峭曲线。大促期间,广告触达、直播带货、站内转化几乎达到全年峰值;但促销一结束,消费者的兴趣与购买意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回落,让不少商家感觉仿佛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
然而,真正成熟的跨境品牌并不会把目光停留在一次性销量上,而是将大促视为老客沉淀的最佳入口。
节后时期虽然“冷清”,但却是决定品牌 LTV(客户终身价值)、复购率、品牌忠诚度与下一次大促势能的关键窗口。换句话说:
大促期间你赚的是订单,节后你赚的是未来。
无论是黑五、圣诞、年末 clearance,还是东南亚的双 12 大促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
节后流量几乎会在 2~5 天内下降 40%—70%(不同类目差异较大)。
这种下降不是平台打压,也不是广告不再有效,而是用户心理需求出现变化:
这时如果商家不主动出击,就会出现“找不到人”的情况。
大促期间广告平台流量充裕,用户活跃度更高,因此拉新成本反而更可控;但节后,由于用户购买意愿下降,广告系统需要更高的出价才愿意推送同等量的触达。
许多商家会在节后发现:
这不是广告变差,而是“用户变懒了”。节后广告触达同样的人群,需要的预算比平时更高。
与其在此时冒着不确定的广告风险拉新,不如:
把大促期间获取到的客户经营好,让他们买第二次、第三次、甚至更多次。
对任何 DTC 品牌来说,LTV(LifeTime Value)都是衡量生意是否可持续的核心指标。
节后是提升 LTV 的最佳窗口,因为这段时间你可以:
如果节后不处理好,大促带来的用户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流失 70%~85%。
这意味着你辛苦的广告投放,只换来了“一次性订单”,而不是“品牌资产沉淀”。
消费者在大促和节日购物中接触了大量品牌,但占据他们注意力的只有少数。节后,用户对你的品牌仍然保持某种“余温”,这是最佳的品牌深化时期:
如果在这段时间持续沟通、持续提供价值,用户更容易从“路人”转为“粉丝”,从粉丝转为“忠诚客户”。
可以说:
节后不是订单结束,而是关系开始。

节后流失不是偶然,而是由消费心理、消费疲劳、体验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。
要想维系好客户,第一步是理解用户为什么会“消失”。
大促期间,大部分消费者会有“提前储备”和“集中购买”行为,例如:
因此节后用户的购物冲动明显降低,加上预算紧张,就更不想“继续花钱”。
你不能再用“直接促销”强推,而是要通过内容、体验、情感价值重新让用户产生兴趣。
消费不仅仅消耗金钱,也消耗心理能量。
用户在经历了:
之后,会进入“购物冻结期”。
在这个时期,用户非常不愿意接收“再买一个”“再来看看”的刺激。
节后维系策略应避免硬推,改用:
来恢复用户的安全感。
大促之后往往迎来“退货潮”,跨境场景尤其明显。
常见的问题包括:
这些体验如果不被妥善处理,会直接导致:
这也是为什么“改善购后体验”是节后维系的重要支柱。
当你以为节后是淡季时,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正在:
如果你什么都不做,用户自然会被别人带走。
节后不是竞争减少,而是竞争更集中。
大促时期商家非常主动——EDM、短信、广告、推送…但一旦活动结束,商家往往陷入休息模式。
而用户对品牌的记忆周期很短:
如果节后你不主动沟通,用户自然会流失。

节后客户维系不是“发几封邮件”“送点优惠券”这么简单,而需要以体系化思维逐步展开。
维系体系可以分为五个层级:
接下来我们将逐条深入展开。
节后沟通不是“强推产品”,而是让用户重新对品牌建立熟悉感与兴趣。
你不能对所有用户说同样的话,节后需要根据用户属性进行分层:
分层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沟通更精准,成本更可控。
大促后最忌讳一上来就发“折扣”“促销”。
前几天的沟通最好是:
因为这类沟通没有“推销意味”,能够缓解用户防御心理,让互动重新变自然。
例子:
“您的订单大概这两天会到,我们整理了一份使用技巧,希望您开箱时更顺利。”
这种内容会让用户觉得品牌可靠、有温度,而不是只想卖东西。
节后内容形式可以很多,重点是减少用户的决策压力。
例如:
这是节后最能“轻松维系用户关系”的方式。
节后客户维系的核心之一,是帮助用户“安心”,并让他们觉得再次购买是安全、轻松、无压力的。大促后的物流拥塞、客服压力暴涨、退换货集中爆发,会放大用户体验中的每一个小问题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这些问题会变成用户流失的真正推手。
大促可以把新用户带进来,但售后体验决定他们是否会留下来。
所以节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,就是把购后体验打磨得足够放心。
跨境电商用户对退换货的敏感度比本地消费者更高,因为他们往往担心:
如果用户第一次购物体验里“退货很痛苦”,那他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。
许多品牌把退货流程设计得过于复杂,要求用户提供大量证明、输入繁琐信息,导致用户直接放弃甚至产生负面情绪。
节后用户情绪本来就容易紧张,此时流程越短越好:
让用户在 1 分钟内完成申请,是许多领先品牌的目标。
节后,用户的生活节奏被假期打乱,许多人会“拖延开箱”或“不确定是否要退换”。
如果退换期限过短,用户会感到紧张和不安,降低对品牌的好感。
延长退换货时间(如从 7 天改为 14 天或 30 天)会带来明显的情绪缓冲,让用户感到:
这种舒适感,会自然转化为对品牌的长期信任。
跨境退换货中,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流程,而是“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”。
节后最推荐的方式包括:
一旦用户觉得流程透明,就会少很多焦虑。
大促期间客服工单量暴增,到节后仍会延续一段时间。若响应慢、回复敷衍、态度生硬,会让用户在最关键的售后阶段产生情绪负担。
节后客服不是“处理问题”,而是“化解情绪”。
你化解的是情绪,但换回来的是复购。
节后 80% 的咨询都集中在:
这些都是可预判的重复性问题。
提前整理成统一的应对窗口(如节后专区或固定回复模板),能大幅减少人工压力。
节后人工客服不可能立即回复所有工单,此时自动化工具极其重要:
自动化可以:
AI客服可以:
目的是把客服从“重复回复”中释放出来,专注处理真正有情绪或需要人工的高优先级问题。
例如:
这些微小动作会让用户感受到尊重和在意。
节后物流延误是常态,尤其是跨境运输。
因此要想维持客户好感,关键不是让物流“更快”,而是让用户感到“你在帮他追踪”。
形式可以非常简单:
作用是:让用户自己查到信息,而不是反复问客服。
比如:
用户需要的是“被告知”,不是“被蒙在鼓里”。
大促后包裹丢失、清关失败等情况更多见,此时必须:
主动比被动早一步,留住的是信任。
节后复购的难点在于:用户虽然用过你的产品,但“还没有理由再次回来”。
因此,你需要给他们一个明确的、情绪化的、合理的“回流理由”。
下面是节后复购最常见、也是最有效的激励体系。
节后环境比较清淡,不适合用“全场大促”这种廉价方式刺激复购,而要使用“精准触发型”的专属机制。
典型示例:
“感谢你在黑五选择我们!作为特别感谢,节后你可享受 10% OFF 的专属福利。”
这种“特权式”的优惠会让用户感觉自己被尊重。
节后是推动用户加入会员体系的绝佳时机,因为:
可以设计:
用户常常因为“怕错过”而主动加入会员体系。
节后用户最明显的特点是:
“懒得买,但容易被刺激。”
时间限制是最简单的刺激方式:
用户非常容易在“即将结束”的刺激下加速决策。
节后客户维系不仅仅是促销与提醒,更是品牌价值的再塑造。用户愿不愿意复购,本质上取决于:
在节后这个“注意力低谷期”,强化品牌价值感可以让用户从“被动消费”转向“主动选择”。
下面是四个关键方向。
新品对用户来说是天然吸引力,而节后往往是品牌推出春季款、新季度产品线、因库存结构调整推出新品的最佳时期。
节后使用“新品提前购”策略,会让老客户感觉:
可落地做法包括:
人们愿意花钱购买不是新品本身,而是“被优先对待的感觉”。
节后用户消沉,能让他们重新亮起兴趣的,往往不是产品折扣,而是品牌的故事。
品牌故事不是一次性讲完的,而要在节后持续讲述,创造一种“品牌温度的延续感”。
以下内容在节后特别有效:
节后情绪比大促更轻松,用户更愿意阅读这些“软内容”,进而将品牌纳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。
节后用户购买欲下降,但“好奇心”并没有下降。
此时 UGC 是维持兴趣和转化最有效的内容之一。
节后 UGC 的关键用途包括:
呈现真实用户的内容可以让犹豫的客户感到:
“别人买了很多,这个产品值得。”
“我上次买的很不错,那不妨再试试看。”
UGC 是“别人替你说话”,节后用户更容易被这种真实说服。
节后尤其适合做“价值加深型内容”:
这些内容看似“不以转化为目的”,但它们让用户更懂产品,从而:
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跨境市场里,这种“无压力内容”往往是最可持续的维系策略。
节后维系的终极目标不是“拉用户回来一次”,而是建立一种 用户自然会回来 的机制。
这是一套长期性的品牌资产建设工程,包括社群、私域、内容矩阵、定期提醒、自动化流程等。
如果说大促是“流量入口”,那么节后就是“资产沉淀入口”。
下面是节后特别有效的五个长期关系机制。
1. 建立用户社群:让用户彼此影响彼此
对于跨境电商来说,社群具有特别的价值:
节后可以通过:
来构建“老客阵地”。
消费者在社群中看到别人的分享,会更容易复购,也更愿意参与新品活动。
尤其适用于消耗品(如补剂、美妆、家居用品、食品):
节后时机非常适合建立:
这会让复购不需要“重新决策”,只需要“确认即可”。
节后建立这个机制最容易,因为用户刚体验过产品,还没有进入完全冷却期。
节后是一年中最需要自动化的阶段,因为团队需要恢复节奏,而用户数量庞大。
建议节后及时搭建三个关键流程:
大促过后 3 天、7 天、14 天自动触发:
根据用户行为自动触发:
节后 30~45 天,若用户没有任何互动:
自动化流程不是为了“减少工作量”,而是为了在节后这种关键期,保持沟通不断线。
节后用户注意力流失明显,因此别把所有维系手段放在一个渠道。
应该通过以下多渠道组合:
多触点的作用不是“打扰用户”,而是:
让品牌成为用户生活中的自然存在。
节后是用户行为最活跃且波动最大的时期,也是品牌数据沉淀的黄金节点。
必须记录和沉淀的数据包括:
这些数据能帮助你在下一次大促前提前准备,也能让下一次节后维系计划更高效。

节后维系不是一次性的策略,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评估、优化、迭代的过程。
以下五个指标是最能反映维系效果的关键指标。
建议拆分两个复购率:
大促后 30 天内回购的人数占大促新增客户的比例。
这个指标反映你的节后动作是否有效地拉回客户。
能直接反映 LTV 的提升情况,也是投资人最关注的数据之一。
节后 GMV 中来自老客的比例越高,说明你的客户资产越稳固。
对跨境 DTC 品牌来说,目标应该是:
节后是 LTV 最敏感的区间。
如果维系得当,大促获得的用户可以创造 2 倍甚至 3 倍的后续价值。
节后用户对物流、退换货、客服感受最强烈。
通过:
来了解用户对节后体验的真实感受。
节后维系是否成功,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是:
这说明你的售后体验、内容与提前沟通起到了作用。
节后不是品牌的低谷,而是品牌经营的高光时刻。
真正优秀的 DTC 品牌都具备一个共同点:
他们把节后当成“二次增长”的起点,而不是活动结束的终点。
如果能抓住节后这段黄金窗口,把用户从一次性订单转化成长期关系,那么:
节后维系的本质其实只有三句话:
① 降低用户焦虑
② 提供持续价值
③ 让用户有理由回来
当你能持续做到这三点,你会发现:
大促带来的不是短期收入,而是未来的增长动力。
为什么节后复购率总是很低?是大促问题,还是用户问题?
这既不是促销力度的问题,也不是用户的问题,而是消费心理节奏导致的。 大促之后用户会经历一段必然的“情绪冷却期”: 钱花得多 → 更谨慎 连续购物 → 决策疲劳 注意力下降 → 不再主动搜索 在这个时期,如果商家没有主动沟通、内容维系和购后体验优化,那么用户自然会进入沉默状态。 节后复购低是正常现象,但可通过系统化维系策略显著改善。
节后广告成本升高,还值得继续投放吗?
值得,但不建议“强投”,而是换打法。 节后广告的重点不在拉新,而在: 拉回大促期间新增客户 触达浏览未购买用户 激活沉默用户 配合节后专属活动做精准投放
节后是否必须做大力度促销才能刺激复购?
不需要,甚至不建议。 节后消费者的情绪敏感,如果继续用强促销,会加重疲劳。 更有效的方式是: 小而精准的复购激励(如 10% OFF) 节后免邮券(跨境复购杀手锏) 新品提前购 会员额外积分 折扣不需要大,而需要“对的人拿到对的折扣”。
节后邮件打开率下降怎么办?是不是用户不想看广告了?
不是不想看,而是内容形式需要升级。 节后最有效的邮件是: 教程 & 使用建议 节后祝福与关怀 产品搭配灵感 物流提醒 新品预告 用户愿意阅读“价值型内容”,但会自动过滤“Push型销售内容”。 只要内容不是硬推,节后邮件的打开率可以很稳。


公司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雅宝路1号星河双子塔西塔16楼1605、1606A
© 2025 商线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粤ICP备19063454号